医生做短视频科普,千万别踩这3个大坑!
发布时间:2025.09.18 浏览量:611次
一篇论文的读者可能只有千人,但一条热销款医学科普短视频,却能获得百万甚至千万级的播放量。随着国家近期出台系列规范政策,医疗短视频领域正迎来的发展机遇。越来越多的医院专家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,希望借助这一新型媒介扩大专业影响力、实现知识普惠。
然而,汹涌的流量背后也暗藏着无数陷阱。从账号认证、内容创作到合作机构选择,每一步都可能涉及违规风险。许多医生怀着良好初衷投身短视频领域——无论是希望获得更多患者、纯粹从事公益,还是期待未来实现商业化,但若不小心踩中以下三大坑,不仅会前功尽弃,甚至可能面临严肃处罚。
一、合规性陷阱:这些红线千万别碰
国家卫健委近期规范的并非医疗科普行为本身,而是那些不规范的内容。这意味着不是不能做科普,也不是不能打造个人IP,而是要淘汰那些商业化目的和伪科普的医生,让真正用心做科普的医者获得更多被看见的机会。
这几条红线务必警惕:
未认证账号不能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
严禁在科普中植入或变相植入药品、医疗器械、保健品和医疗机构广告
避免使用十分化语言,谨慎使用"治疗"、"治疗"等词汇
使用真实案例必须获得患者书面授权,明确使用范围和目的
涉及敏感话题时需格外注重隐私保护和表述方式
二、内容创作陷阱:专业与风险的平衡
很多医生在内容创作过程中,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以下误区:
过度聚焦治疗方法:虽然不是十分不能讲治疗,但过多详细讲解治疗方案存在很大风险,特别是涉及具体药物使用时。
隐私泄露风险:视频中不经意间透露患者信息或展示不该露出的镜头,都可能侵犯患者隐私权。
跨专业讲解:讲解非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,特别是当前监管较严的中医等领域,极易引发问题。
不当引流:在视频中放置个人联系方式或直接导流到特定机构,这些都可能违规。
三、合作机构陷阱:选择靠谱的合作伙伴
很多医生没有精力自己制作内容,需要寻找合作机构,这里也存在不少坑:
警惕只追求商业化的MCN:一些MCN机构主要以带货和商业广告盈利,这可能让医生陷入违规风险。我们主张医生宁愿支付合理的服务费,也不要选择那些以推销产品为目的的合作方。
选择懂医疗的团队:合作方必须既懂医疗行业的特殊性,又熟悉短视频运营规律,才能在合规的前提下帮助医生扩大影响力。
做好医疗短视频科普,不仅不会违规,还能让粉丝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。关键在于回归初心,扎扎实实做真正的科普,用专业知识配合短视频逻辑吸引流量。
道拓医药拥有专业的短视频运营团队,可以帮助想要扩大影响力、增加线下门诊量的医生,合法合规地运营短视频。短视频科普的本质是知识普惠,只有守住专业的底线,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相关资讯

免费获取项目报价方案
我们会在24小时内联系您,并提供产品咨询和项目报价



